古籍版本知識——古籍的裝幀
發(fā)布時間:
2024-07-30
在印刷術發(fā)明以前,圖書是抄寫的縑帛和紙張上,采用長卷形式,閱讀時展開,平時卷起。這一時期的圖書只能是卷軸裝。韓愈《送諸葛亮覺往隨州讀書》詩稱:"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歐陽修《歸田錄》也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書版各自成塊,卷軸裝已不適用,古籍裝幀改進為冊頁形式,先后出現(xiàn)旋風裝、經折裝、包背裝、線裝幾種形式。線裝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軸裝。又稱卷子裝,早期的圖書裝幀形式。與裝裱好的書畫相似。在長卷帛書、紙書的左端安裝木軸,旋轉卷起。敦煌石室中發(fā)現(xiàn)的大批唐五代寫本圖書,都采用這一方式。據記載,古代宮廷收藏的卷軸裝圖書十分考究,《隋唐經籍志》描述秘閣藏書:"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唐六典》描述內府藏書:"其經庫書,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史庫書,綠牙軸,朱帶白牙筌。"進入版刻時代,圖書改為冊頁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軸裝,如《開寶藏》、《趙城金藏》等。
《刊謬補缺切韻》復制品
旋風裝。在一素紙長卷上面依次粘貼書頁,每頁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展開長卷可翻頁閱讀。守張邦基《墨莊漫錄》形容其"逐葉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這種裝訂特點是外表仍為長卷,里面卻是錯落有致的書頁,實為介于卷軸裝和經折裝之間的一種裝訂形式。大約盛行于唐代。故宮博物院藏有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五卷,即是采用這種旋風裝。
經折裝。又叫梵夾裝、折子裝。將圖書長卷按一定寬度左右折疊起來,加上書衣,使之成為可以隨時展讀的冊子。歷代刊刻佛經道藏,多采用這種裝訂形式。古代奏折、書簡也常采用這一形式。
蝴蝶裝。將每頁書在版心處對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將若干折好的書頁對齊,粘貼成冊。采用這種裝訂形式,外表與現(xiàn)在的平裝書相似,展開閱讀時,書頁猶如蝴蝶兩翼飛舞,故稱為蝴蝶裝。蝴蝶裝是宋元版書的主要形式,它改變了沿襲千年的卷軸形式,適應了雕版印刷的一頁一版的特點,是一重大進步?!睹魇匪囄闹尽沸蚍Q秘閣書籍皆宋元所遺,無不精美。裝用倒折,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但這種版心內向的裝訂形式,人們翻閱時會遇到無字頁面,同時版心易于脫落,造成掉頁,所以逐漸又為包背裝取代。
包背裝。將印好的書頁版心向外對折,書口向外,然后用紙捻裝訂成冊,再裝上書衣,由于全書包上厚紙作皮,不見線眼,故稱兇背裝。包背裝出現(xiàn)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四庫全書》也采用這種裝訂方式。包背裝改變了蝴蝶版心向內的形式,不再出現(xiàn)無字頁面,但未解決易散脫頁的缺點,所以后來又發(fā)展為線裝形式。
線裝。線裝書是傳世古籍最常用的裝訂方式。它與包背裝的區(qū)別是,不用整幅書頁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頁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這種裝訂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現(xiàn),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來,清代基本采用這種裝訂方式。其特點是解決了蝴蝶裝,包背裝易于脫頁的問題,同時便于修補重訂。
最新新聞
2024-07-3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4-07-30
在中國印刷史上,乃至世界印刷史上,宋版圖書向來彌足珍貴,因其精良難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也是世界的瑰寶。隨著歲月的流逝,宋版已成為遙遠的絕響,有的則流失海外。本書作者張建智為傳記作家、文史學者。作者有幸對現(xiàn)藏于日本靜嘉堂的精妙秘印的二十五本珍稀宋版書進行了詳細的品鑒與考察,縷析歷史的脈絡,以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遺澤永流,難能可貴,可供學界再研究。
2024-07-30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基礎,《十三經注疏》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主干。在全球呼吁多元互鑒,彰顯自身話語特征的時代語境下,進行《十三經注疏》的原典閱讀,無疑具有繼往開來,推動文明多元共生的重要意義。這一過程固然充滿挑戰(zhàn),因為一旦掀起厚重的扉頁,便是在歷史的激流中潛游上溯。然而,這又絕不會枯燥乏味,因為所有的同游者,都能在提升自身學術素養(yǎng)及儲備的同時,逐漸發(fā)現(xiàn)那些深藏在淵流深處的、往圣先哲的精神輝光。

手機/微信:
郵箱: